长久以来,兰花都是高洁典雅的象征。比如好文章有“兰章”、好朋友有“兰友”。古代江南称赞为“香祖”,称这种花为世间第一香。
如此一种代表高洁的花的,古代那些诗词人自然要大写特写。唐朝杰出政治家、文学家李德裕在押东韵的五言律诗《春暮思平泉杂咏二十首·花药栏》中这样写:
蕙草春已碧,兰花秋更红。四时发英艳,三径满芳丛。秀色濯清露,鲜辉摇惠风。王孙未知返,幽赏竟谁同。
当然了,不只是诗人写,文献中也是常有记载的,《孔子家语》中记载:
孔子曰,与善人处,如入芝兰之室,久而不闻其香,则与之俱化。芝兰生于深谷,不以无人而不芳,君子修道立德,不为困穷而改节。
《孔子家语》的原作者有着巨大争议,一部分人认为是孔子学生所作,有的则说是后人伪作,但1977年在安徽汉墓发现了可以证明《孔子家语》是先秦古籍的证明,咱们的题不在此处,所以略过不提。
清朝时,黄岳渊、黄德邻合著的《花经》中这样给兰品相:
兰一品九命 蕙二品八命。
我们看到,关于兰的记载实在太多了,并且各种形式的都有。那么,兰究竟发源于哪里?又有什么样的种植发展呢?
一、远古蛮荒,关于起源 其实说起源,我们应该说成是兰科植物的起源。这个我国是起源地之一,在我国远古新石器时代,人们已经开始欣赏这种野生的美。当然了,这种事不能胡说,需要有佐证来证明。
1976年,考古学家在河姆渡遗址发现了一件陶器,上面花了一种五叶植物,植物中间有含苞待放的花蕾,学者一致认为这就是现在产生浙江的“落叶虾脊兰”,距离现在已经有七千年的历史。
证实某样东西不能用孤证,需要可以相互佐证,但远在七千年前,我国是没有文字的,我们只能向下查找。我国有关兰的文字记载其实非常早,最早可以追到春秋战国时期,《易经·系辞》、《春秋左传》、《离骚》这些中都有记载。
《易经·系辞上·第八章》中记载:
子曰:君子之道,或出或处,或默或语。二人同心,其利断金;同心之言,其臭如兰。
我们看到这里有个“臭”字,但这里代表的不是我们现在理解的臭,这个字通“嗅”,这句话的意思是:孔子说:君子的法则,可以体现在出家做官,也可以体现在在家闲居;可以体现为沉默寡言,也可以体现为言谈议论。另个人能够心志相同,就像锋利的刀剑可以斩断金属;心志相同的话语,犹如兰花一样芳香。
而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的《春秋左传》中写了一个“梦姑梦兰生子”的传奇故事:
郑文公有贱妾曰燕姞,梦天使与已兰曰,余为伯鯈,余而祖也,以是为而子,以兰有国香,人服而媚之如是,既而文公与之兰而御之辞曰,妾不才幸而有子,将不信敢徵兰乎,公曰诺,生穆公,名之曰兰。
我们可以看出来,在这些记载里,都把兰描绘成了一种高洁的花,这说明当时人们对兰花是有崇拜心理的。到了汉朝时,西汉礼学家戴圣在《礼记·内则》中记载:
妇或赐之饮食、衣服、布帛、佩帨、茝兰,则受而献诸舅姑……
媳妇如果得到娘家亲友馈赠的饮食、衣服、布帛、佩巾、白芷和兰,在接受了以后要献给公婆……
古人说茝兰不是指的一种东西,而是白芷和兰的合称,我们之所以要把这里列出来,是要说明一件事,那就是直到汉朝时,兰仍然是一种很贵重的东西,跟古人的衣食住行那样重要。这同样可以说明,兰在汉朝时并没有广泛的种植,因为广泛种植后就不会这么贵重了。
所以,兰科植物起源地中有我国,早在七千年前就有图案流传下来,最初的记载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,到汉朝时,兰还非常贵重,是一种并不常见的花。
二、魏晋到唐,关于种植 任何一种东西,到了魏晋时期,命运基本上就只有一个,那就是向志怪小说里发展。这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,咱们的主题并不是讨论历史背景。在魏晋南北朝时期,关于民间种植仍然非常少,真正向民间发展是在唐朝。以前则一直都是移植野生兰花到贵族庭院或者皇宫里面,寻常人家或者花农是没有普及种植的。因为经常存在于贵族之间,所以地位愈发的高了起来。
东晋王嘉在神话志怪小说《拾遗记》中这样写:
上古时,须弥山第九层有仙人种兰。
东魏杨炫之在集佛教和文学历史为一身的奇书《洛阳伽蓝记》中记载兰花:
大觉寺,广平王环舍宅,林池飞阁,比之景明,至于春风动树,则兰开紫叶,秋霜降草,则菊吐黄华。
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出来,杨炫之在书里写大觉寺中有兰花,这说明当时民间已经有种植了。但是我们要明白,《洛阳伽兰记》中描写的洛阳城西大觉寺是当时的重大场所,皇帝每年的特定节日都要来主持一些法事,绝不是寻常地方能比的。所以,这时的兰花仍然存在于富贵场所。
一直到了唐朝时,终于开始向民间发展,但我们无法找到正规的史料去证明,只能从一些人的诗词中去推测,比如李白押月韵的《古风·其三十八》中这样写:
孤兰生幽园,众草共芜没。虽照阳春晖,复悲高秋月。飞霜早淅沥,绿艳恐休歇。若无清风吹,香气为谁发。
魏晋到唐朝,是从皇宫或贵族庭院向民间发展的一个时期,但记载并不详细。
三、宋明以后,关于普及 宋朝是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和农业的大爆发期,兰花在这个时候得到了大力发展。宋朝罗愿所著的解释古籍《尔雅》的书籍《尔雅翼》中对兰花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解释:
兰之叶如莎,首春则茁其芽,长五、六寸,其杪作一花,花甚芬香,大抵生深林之中……又曰,株秽除兮兰芷睹,以其生深林之下似慎独也,故称幽兰……
南宋时期,出了专著《金漳兰谱》,里面对墨兰和白兰的三十多个品种进行了简单叙述。这对后世影响很大。其后又有人在他的基础上写出了不少专著。我们可以看出来,宋朝时的种植已经非常普遍,要不然也不会出这么多的专著。
到了明朝,王世懋在《学圃馀疏》中记载了兰花种植的注意事项:
建兰盛于五月,畏风、畏寒、畏鼠、畏蚓、畏蚁,其根甜,为蚁所逐,养者常以水奁隔,不令得入,予作一屋于竹林南,外施两重草席,坎地令稍深,贮兰于其上……
王象晋在前人的基础上,对于种植、摆放位置、修整、浇灌等等都有系统的叙述,《群芳谱·花部·兰花》中这样说:
兰幽香清远,馥郁袭衣,弥旬不歇,常开于春初,虽冰霜之后,高深自如,故江南以兰为香祖,又云兰无偶,称为第一香,紫梗青花为上,青梗青花次之,紫梗紫花又次之,馀不入品。
在种植上他结合了很多前人经验:
种法,九月终,将旧盆轻击碎,缓缓挑起旧本,删去老根,勿伤细根,取有窍新盆,用粗碗覆窍…………仍不可著泥地,恐蚯蚓、蝼蚁,入孔伤根,令风从孔进,透气为佳。
到了现代,兰艺的研究也让很多人投身其中,并且有不少人取得了让人惊叹的成绩。从开始的生于山野间,到唐朝以前存在于皇宫和贵族场所,再到宋明时的飞速发展。兰花本无言,本应默默无闻,人们喜欢其花性,欣赏其花香,于是逐渐成为了人们追捧的一种植物。这一切都因为兰花有种“被需要”的特性,换***也是一样,本身的知识和能力被需要时,这个人自然就会受人尊敬和追捧。我们说的是兰花,但又何尝不是一种处世道理呢?